李寿生:党的领导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

     


图片 1.png

图片 2.png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 李寿生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就不能够实现自立自强,就不能够从一穷二白的基础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进而向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进军。

 

战火淬炼中起航

中国近代石油和化学工业肇端于清末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先后开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官办工厂,其中生产硫酸、硝酸以及硝化棉、雷汞等化工产品为制造枪炮、火药提供原料。清政府也在台湾苗栗、陕西延长开始打井采油,进行石油炼制。进入20世纪,民族资本进入化工领域,先后创办了涂料、橡胶、轮胎、合成氨、染料、电石、酒精以及硫酸、硝酸、烧碱等一批化工企业。由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压迫,近代中国民族化工资本只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难以发展壮大,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民族化工企业实行限制、侵占、关闭,致使中国的民族化学工业举步维艰、频临绝境。

 

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贯彻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方针,领导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建立和发展了基本石油和化学工业。陕甘宁边区恢复了延长石油厂,建立了紫芳沟化学厂,生产出汽煤柴油、蜡烛、擦枪油、油墨、凡士林等石油产品和硫酸、硝酸、盐酸、纯碱、烧碱、酒精、乙醚、甘油等化工原料。晋察冀、胶东等根据地也先后创办了硫酸厂、制药厂、炸药厂、皮革厂、玻璃仪器厂、造纸厂等一些企业。陈振夏和钱志道因为对发展陕甘宁边区的基本石油和化学工业作出了杰出贡献,都被授予了特等劳动英雄的光荣称号,毛泽东主席分别为他们题词埋头苦干热心创造,成为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道路探索中筑基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石油产量12万吨、硫酸4万吨、化肥0.6万吨,纯碱8.8万吨,烧碱1.5万吨,许多石化和化工产品还是空白,企业规模很小,装备很差,劳动条件恶劣,技术水平远远落后国际水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接管改造日伪和政府遗留的石油和化工企业,完成了公私合营,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启了大规模建设时期。在苏联的援助下,建设了14个炼油和化工项目,形成了吉林、兰州、太原三大化工区。在石油勘探战略东移方针指引下,相继发现、开发了大庆、胜利等油田,原油产量快速增长并实现自给。周恩来总理在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20世纪6070年代石油和化学工业在曲折中前进,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造成严重干扰,但总体仍保持了较快发展。党中央为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化肥、化纤等产业,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氮肥蓬勃兴起,实施四三方案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了21个大化工项目,开展了以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以及必要的催化剂和添加剂为主的五朵金花技术攻关,实现了炼油技术的大跨越,突破了高压氨合成塔、过磷酸钙制备、沸腾炉焙烧、联合制减法、高效有机磷农药、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氯丁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树脂、醇酸树脂、军用沥青等一大批关键技术。

 

70年代末,化肥产品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果,碳酸氢铵、尿素、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肥效高、适合中国土壤的化肥新品种占比快速增长。纯碱、氯碱、无机盐、农药、炼焦、电石、涂料、染料等行业取得重要进展,硫铁矿制硫酸装置突破大型化瓶颈,率先实现了余热回收;联合制碱法实现工业化,纯碱产量突破百万吨;虎克型吸附隔膜电解槽研制成功,中国氯碱技术迈进了一大步;大批无机盐、农药等新品种相继研制成功并投产;电石密闭炉改造成功,染料、颜料技术进步明显;开发出航空、航天、军用防腐蚀特种涂料,满足了国防需求;特别是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研发均取得了积极进展,有的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达到1.04亿吨;化学工业总产值达到438.7亿元,初步形成了石油勘探、油田开采、炼油生产、管道运输以及化学矿山、石油化工、煤化工、无机酸碱、无机盐、化肥、农药、橡胶、有机原料、染颜料、涂料、化学试剂、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单体、催化剂和助剂、化工新材料、机械制造等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奠定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中腾飞

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跨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改革解决了石油和化工行业管理体制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逐渐得到发挥,由扩大企业自主权,到推行经济责任制,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活力增强,民营企业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石油工业部报经中央批准,石油行业实行了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海上大陆架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等三大政策,至90年代末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实现了宏观层面的政企分开,经资产重组和改制上市,解决了石油石化工业上下游、内外贸、产供销分割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一道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万华化学、陕西延长、上海华谊、浙江巨化、天津渤化等一批地方国企经过改革也具有旺盛的活力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2007年,石油和化工民营企业达到18467家,占全行业企业总数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其中不少企业发展成为行业的骨干,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90年代,化工行业深入实施学吉化科技兴化外向型经济战略,通过进一步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逐渐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创造力以及生产效率显著增强。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迅速,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中国石化等企业掌握了现代炼厂全流程技术,形成了催化裂化、加氢系列技术,其中催化裂化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催化剂研发生产取得重大突破,千万吨级大型炼油联合装置、百万吨级大型乙烯、大型聚丙烯、苯乙烯、甲苯歧化、芳烃抽提等成套技术和装置实现工业化应用。化肥、酸碱、无机盐、农药、涂料、染料等基础行业也陆续进入黄金发展期。随着新型煤气化技术的突破和装置大型化,中国于90代初成为世界最大氮肥生产国, 2005年磷肥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先后建成100万吨/年青海察尔汗盐湖项目、120万吨/年罗布泊钾盐项目。硫酸、纯碱、氯碱产品产量也陆续占据世界第一。高效低毒农药加快发展,中国农药从仿制型向创制型持续转型,由农药进口大国转变为出口大国。染料、涂料产量先后跃居世界第一,绿色环保型高端产品、特种涂料占比增大。氟硅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突破了全氟离子交换膜、六氟磷酸锂、聚偏氟乙烯一大批长期被国外垄断的核心技术,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大批高端精细化学品,成为世界重要的氟硅生产基地。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加快,创制出聚酰胺、尼龙、工程树脂、热塑性树脂、特种工程树脂、聚氨酯、丁苯橡胶、丁腈橡胶等大批高端、专用产品。21世纪初以替代石油天然气生产油品、乙烯、丙烯等石化产品的现代煤化工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间接煤制油、直接煤制油、煤制烯烃示范项目在2010年前建成,促进了全球石化产业原料多元化进程。

 

201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88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23万亿元,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化学工业大国。中国市场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成为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强国建设中逐梦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增长速度由两位数向一位数转变,产业结构在调整中由低端过剩向中高端产业链延伸转变,发展动力由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创新驱动和管理者素质提升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相继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从此进入到建设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的新阶段。

 

新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成果。在油气勘探开采领域,复杂山前构造带超深井钻完井关键技术、咸化湖相碳酸盐岩勘探理论技术、地震勘探特色技术、超深井钻探、非常规油藏长水平井小井距开发技术、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技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有力保证了油气增储上产,全国原油产量稳定在1.9亿吨左右,2020年全国天然气产量达到1888亿立方米。在煤化工领域,日处理煤量3000吨级以上的大型煤气化装置、变换炉、低温甲醇洗、百万吨级煤制油反应器、60万吨级甲醇制烯烃反应器等装备先后实现国产化,成功研发10万标方级大型空分成套技术,部分适用于苛刻条件的泵、阀等关键设备和控制系统实现国产化,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建成,煤制芳烃技术取得突破,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神华宁煤集团400万吨煤制油项目建成并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现代煤化工技术领先世界。在石化领域,具备采用自主技术设计、建设百万吨乙烯装置的能力,成功开发了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可以自主建设千万吨级炼厂、百万吨级乙烯生产装置,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乙烯压缩机等核心设备全部应用了国产设备,实现了催化剂、工艺技术和装备的出口。在可燃冰、石墨烯、纳米材料、3D打印材料、先进膜材料以及煤油混炼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革命性技术成果,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

 

炼油、化肥、农药、氯碱、橡胶、纯碱、电石等传统产业加快向现代石油化工转型,过剩的低端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加快,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现代煤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化学工业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十三五时期,炼油累计退出落后产能1.6亿吨、尿素1787万吨、烧碱326.5万吨、聚氯乙烯269万吨、电石900万吨、硫酸2160万吨,缓控释肥、水溶肥料等新型肥料占比迅速增大,复合肥施用量将近改革开放初的100倍。农药加工制剂向高效、安全、环保、节能和使用方便方向发展。可替代天然橡胶的异戊橡胶成功产业化,子午胎产量超过6亿条,子午化率接近95%。耐强腐蚀、耐高温、抗燃烧纤维和高强度高模量纤维、功能纤维、智能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特种纤维实现多点突破,打破了国际长期垄断,广泛用于国防、飞机、高铁、航空航天、医疗、仪器设备等。电子级氢氟酸、氟化铵、三氟化氮、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等一大批世界级技术实现产业化,为自主发展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半导体芯片提供原料保障。微生物法制造化工原料和产品不断进步,生物法生产维生素E和维生素A、可降解塑料、尼龙工程塑料等取得了新突破。2020年,中国化工新材料产值超过6500亿元,聚氨酯及原料基本实现自给,热塑性弹性体、功能膜材料等自给率接近70%,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水性聚氨酯、脂肪族异氰酸酯、氟硅橡胶等国产先进材料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部分产品实现出口。

 

产业布局发生了质的飞跃,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七大国家石化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形成了环渤海湾、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三大石化产业集群。大型炼厂加快由燃料型向炼油化工一体化方向转变,促进炼油与化工互供、能量资源和公用工程共享,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等高端产品,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等大型民营化工企业建设了2000万吨/年以上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山东等省的民营石化企业加快调整整合,壳牌、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跨国石化企业纷纷在中国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石化产业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绿色发展跃上新台阶。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研发并推广应用了一大批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关键技术,乙烯、合成氨、烧碱、电石、炼油等重点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持续下降,三废排放显著降低,一些能效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居世界前列。中国仅用10多年时间实现了从国至国VI汽柴油标准的升级,完成了发达国家30-40年才能完成的油品质量升级过程。氯碱工业低汞化技术取得重大进展,100%企业使用了低汞触媒,95%的汞实现回收利用,无汞触媒研发也取得新突破,为履行国际《关于汞的水俣公约》作出了突出贡献。磷石膏利用率达到40%。化工园区发展迅速,成为化学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老企业加快搬迁入园,新建项目和企业必须在化工园区建设,能源梯级利用,三废集中处理,有力地促进了行业绿色发展。

 

党的领导是发展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回顾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百年来既坎坷又伟大、既曲折又辉煌的发展历程,正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为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为建设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新时代又为建设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开启了崭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战胜种种风险挑战,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根本保证,这是石油和化学工业百年发展历程得出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淬炼出了爱国、创新、实干、奉献的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成为全行业接续传承、大力弘扬的传家宝,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化工人矢志报国、勇挑重担,前赴后继、开拓创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交出了一份又一份合格答卷,为建设世界化学工业强国的宏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十四五时期,我国正处于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两个五年规划交接的关键时刻,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石油和化学工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严峻挑战前所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全面开启了向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跨越的伟大新征程,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给力履约核查,助力企业发展——二0二二新年贺词
下一篇:关于发布 《中国监控化学品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通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四区16号楼化工大厦
  联系电话:+8610-84885456;+8610-84885410;
  邮箱:service@zjhx.org;11549011@qq.com;

Copyright © 2021 中国监控化学品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4027705号-1